中国育儿在线:美女黄a-《误杀3》:倒不如直接拍成微短剧
《误杀3》还没上映时,社交媒体上就已经流传着一个段子:一次两次还能说是“误杀”,都第三次了,这明显是“谋杀”吧?这当然只是玩笑话,但调侃中也透露出观众的担忧——本片不会只是对前作成功套路的简单重复吧?
《误杀3》海报
事实证明,这种担忧对也不对。说它对,是因为本片在艺术层面没有任何创新可言,还是围绕着“父亲/母亲救女儿/儿子”的核心命题,还是主攻下沉市场的情绪价值传播,还是把悬念/反转当作吸引观众的最大法宝。
说它不对,则是因为本片确实没有躺在之前的功劳簿上呼呼大睡,正相反,它的节奏更快了,反转更多了,人物更多了,谜题更复杂了,剧情更简单直接了。整部电影就像一部在高速公路上狂奔的汽车,完全停不下来,根本不想给观众任何喘息的机会。希望在商业上获得丰厚回报的欲望,几乎铺满了整张大银幕。
然而,要我说,电影拍到这种程度,还不如直接拍成微短剧。
肖央 饰 郑炳睿
别看整部电影的时长也接近2小时,但拆成十几二十个两三分钟的短视频,绝对不会有任何违和感。在观影的过程中,我脑海中的画面感都已经呼之欲出:肖央的女儿被绑架了,屋子里大家伙忙得团团转,然后一边的佟丽娅突然邪魅一笑;警察局里人们都在为案情的扑朔迷离而焦头烂额,然后一边的段奕宏突然邪魅一笑;所有人都以为高捷就是幕后黑手和罪魁祸首,正在为悬案告破而弹冠相庆时,一边的刘雅瑟突然邪魅一笑……
刘雅瑟 饰 雅音
反正电影的逻辑就是:你以为是这样,其实是那样;你以为他是好人/坏人,其实正相反;你以为事情已经解决了,其实还没有……这不就是活脱脱的微短剧叙事手法吗?
行文至此,倒能引出一个更值得探讨的问题:微短剧和电影的区别到底在哪里?
其实我们并不需要用非常“深奥”的学术理论来阐释这个问题,只要回想那些让我们过目难忘的优秀电影,最深刻的印象一定是其中能体现复杂人性的角色。但在微短剧中,由于篇幅和叙事的特点,完全不需要考虑“塑造人物”这回事——是好人还是坏人,基本都写在脸上。这就是为什么微短剧的表演看上去总是夸张、狗血。
回过头来看《误杀3》,本片中所有人物都可以非常清晰地被划分在正邪对立的两个阵营里。坏是极致的坏,比如肖央扮演的主角已经丧心病狂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;好也是极致的好,比如段奕宏、张榕容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和犯罪分子斗争到底。
段奕宏 饰 张景贤
但对比前两部,尤其是《误杀》第一部中陈冲扮演的母亲,我们就不难发现,“误杀”系列的人物扁平化已经越来越严重。同样是“坏”,但陈冲既表演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护和关心,也表现出了在滥用私刑时的凶狠和毒辣。更重要的是,有了充足的铺垫和烘托,才能让观众对这个人物的行动逻辑产生充分的认同,明白这个母亲也有难言的苦衷,忍受着良心的煎熬。而到了第三部,一众反派为什么这么“坏”,到底是什么驱动着他们,始终缺少详细的交代和说明。以至于肖央等人的表演虽然用力,却让人感觉莫名其妙。
再说第二个区别,那就是电影哪怕再“商业”,再“娱乐”,也需要一些明确的精神内核。甄子丹的“叶问”够通俗了吧,但其中也不缺乏对中国传统武学思想的生动阐释,比如要懂得忍让,要懂得谦虚,在国难当头之际要挺身而出等等。
但微短剧则不需要任何“意义”的加持。不管是霸道的总裁,还是复仇的赘婿,他们的一举一动只是为了满足观众的情绪价值,没有也不需要任何对于生活的思考,总之,“爽”就对了。
《误杀3》剧照
《误杀3》不就是这样?表面上看,本片的宣传卖点是打击贩卖儿童,但实际上这不过是影片一个可有可无的设定罢了。主角犯下的罪行到底是杀人还是放火,完全不影响电影的走势。是什么样的社会机制造成了贩卖儿童现象的泛滥,导致了哪些严重的社会问题,相关案件的侦破难点又在哪里?本片根本没有兴趣讨论这些话题,而是把所有精力放在了制造一个又一个反转上。说到底,主创团队并不真的关心“拐卖儿童”这件事,而是将其当作一个可以“蹭”的社会热点,如此而已。
最要命的是,《误杀3》一点也不孤独。今年国庆档电影《浴火之路》的卖点也是“打拐”,但剧情进行到后半段,却把公路电影、复仇电影、动作电影等元素一股脑儿塞进文本,彻底沦为“类型缝合怪”。同样,取得不俗票房成绩的《默杀》表面上反映的是校园霸凌问题,骨子里也还是强调“爽感”的微短剧的加长版。
《误杀3》剧照
今年以来,从喜剧电影到悬疑电影,再到爱情电影,越来越多的作品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是“拼凑感”。不可否认,当下的短视频、微短剧确实猛烈地冲击着整个电影行业,但作为从业者,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凸显电影不可替代的特质,而不是忙不迭地追逐潮流,甚至把电影当作短视频来拍。这不仅不可能成为电影的出路,更有可能把电影引向歧路。
电影一旦“短视频化”,还会直接影响演员的发挥。不靠颜值,不靠炒作,全靠生动自然的演技征服观众,本片主演肖央本来是近年来最让人眼前一亮的中年男演员之一。但最近的《出入平安》《浴火之路》《误杀3》等影片却让他的戏路越走越窄,甚至连他自己的表演都越发雷同、重复。这样的现象不能不让人担忧:如果电影的创作越来越沉迷于短视频化的工业流水线生产,那么再优秀的电影人也很难保持自己的灵性和特点。
到那时,电影还是电影吗?